欢迎访问16877太阳集团官方网站!

招生就业
就业创业指导 当前位置: 首页 - 招生就业 - 就业创业网 - 就业创业指导

邓亚萍:性格决定职业生涯

作者:招生就业处 更新日期:2011-01-11 点击次数:
她曾经被省队、国家队拒绝,然而她并没有因此而却步,相反,无数个日日夜夜似的流血流汗浇铸出一个永不言败,一切追求最高、最好、最快的巾帼英雄。

  有哲人说:成功的人生需要正确的规划,你今天站在哪里并不重要,但是你下一步迈向哪里却很重要。

  这样一句话对于一般人而言,可能只是一句发人深省的格言罢了,而在邓亚萍,这样一句话却代表着舍弃和重新开始的痛苦抉择以及需要为此含辛茹苦的付出。

  在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的过程中,她竟不合逻辑地把自己从一个运动员变成为一名令全世界年青人羡慕的剑桥大学的博士。

  对于一个从小就置身校园的莘莘学子而言,这样的职业设计可能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可是,当人们知道邓亚萍是一个从5岁就开始拿起乓乒球拍,知识功底和基础十分薄弱的运动员时,不解、不相信和嘲讽都不约而同地涌上人们的心头。

  在许多人看来,一个有效的职业生涯设计,必须是在充分且正确地认识自身的条件与相关环境的基础上进行的。对自我及环境的了解越透彻,越能做好职业生涯设计。因为职业生涯设计的目的不只是协助一个人达到和实现个人目标,更重要的也是帮助他真正了解自己。

  邓亚萍的职业生涯设计是不是违背职业设计规律的一次梦想呢?恐怕在邓亚萍正儿八经地在清华读书的时候,95%的人都会表示怀疑。实际上,因为基础太差而无法按正常要求毕业的运动员大有人在。即使拿到了毕业证,人们也会认为这只不过是学校的一次照顾。从来没有运动员像邓亚萍一样,从运动场起步,直至走上剑桥的校园。

  盖尔.希伊在《开拓者们》中,通过一份内容十分广泛的“人生历程调查问卷”,访问了6万多个各行各业的人士,发现那些最成功和对自己生活最满意的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都致力于实现一个其实际能力所难于达到的目标。

  邓亚萍选择了大学校园,选择了剑桥,这些都是对于运动员而言,极其难以达到的目标。

  在这样一场较量中,邓亚萍没有优势。她只有自己的雄心和决心,一种不达目标决不罢休的气概。邓亚萍的成功告诉世界:性格其实是职业设计中最根本的职业锚。

  所谓职业锚就是指当一个人不得不做出选择的时候,他或她无论如何都不会放弃的职业中的那种至关重要的东西和价值观。而性格呢?却决定了对职业的投入方式和投入力度。

  性格创造优势

  邓亚萍生于1973年,在父亲的影响下5岁开始学打乒乓球。因为个子太矮一度被拒于省队、国家队的门外。

  面对省队、国家队的质疑和否定,邓亚萍被迫比同龄人更早地站在了人生和职业抉择的十字路口。是继续打下去,还是转行做个小学生去呢?对邓亚萍而言,身体上的障碍倒是其次,重要的是如何逾越心理上的障碍。

  认清自我是职业生涯发展的起点。

  面对外界的怀疑,她父亲不得不认真地与邓亚萍沟通:你自己是不是真的相信自己能够把这个事情做好。

  邓亚萍心里憋足了劲,她曾经说:“我觉得从运动成绩上来讲,我不比任何一个人差,为什么其他的人能进省队,我进不去。那个时候就觉得,我一定要证明自己,自己是这块材料,而且能够成为一个优秀的乒乓球运动员,当时有非常坚定的一种信念。当然了,你一旦有这个信念,你一旦做了这个决定以后,再苦再累也是愿意的,因为你自己选择了这个路,没有人逼你选这个路。”

  她被河南省队排除在外,只好进入郑州市队。可是,在10岁时,在全国少年乒乓球比赛中,邓亚萍一举获得团体和单打两项冠军,这样,之前关闭的河南省队的大门为之开启; 1988年在全国乒乓球锦标赛上,邓亚萍又一举夺得女子双打冠军和单打亚军,被选入国家队。

  不服输的性格挽救了邓亚萍的运动生涯。著名的留学专家徐小平说,“一个人的能力不是别人评价出来的,而是自己显示出来的;不是别人认可出来的,而是自己证明出来的。”很多时候职业的选择,重要的不是周围的人怎么看你,而是你自己怎么评价自己,这才是最关键的。

  性格决定转型

  性格决定命运,邓亚萍以自己的经历印证了这一理论的有效性。

  霍兰德提出的“个性——工作相适应理论”认为,人的个性(包括价值观、动机和需要等)是决定一个人选择何种职业的一个重要因素,而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职业锚了。

  人的性格是不容易改变的,这一点在邓亚萍身上表现得十分明显。无论是在求学的过程中,还是在作运动员时,邓亚萍总是认准了那个死理:付出超人的代价, 就有可能取得超人的成绩。

  在清华,邓亚萍除了把自己的睡眠时间压缩到最低限度外,连走路、吃饭时都在看书。她做作业和完成训练课一样,绝对是今日事,今日毕,毫不含糊。

  在英国剑桥大学的日子里,她每天早上8点多从住地赶往学校上课。中午休息吃饭一个小时。下午3点半下课后,她又到学院的学习中心学习,听磁带,直到晚上8点钟学习中心关门后才回住地。在住地,仍要坚持做作业和预习功课到深夜。

  在诺丁汉大学,邓亚萍修的专业是“中国当代研究”,这是个冷门专业,即便图书馆里也不一定有相关材料,她必须在不同的图书馆和大学里去找各种资料,每周都要开车走很远的路。为了写论文,邓亚萍曾集中两个月的时间把自己锁在屋子里,然后每天就着速冻饺子查资料、打文稿。

  她知道除了需要学习新的技能知识外,还得时时审视自己的生涯资本并意识到其不足的地方,从而不断修正自己的目标。

  除了攻克英语这一语言关外,在清华大学她还刻苦学习语文、历史、国际关系等课程;在诺丁汉大学又专心攻读了几门特殊课,如采访课、开会课以及演讲课等。

  永不言败,一切追求最高、最好、最快,她的自信、不怕吃苦的精神以及善于钻研的学习方法,让她取得了令人信服的成绩。她获得清华大学英语专业学士学位和诺丁汉大学中国当代研究专业的硕士学位以后,2003年又被英国剑桥大学录取,攻读“奥林匹克和体育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方向的博士学位。

  好性格带来大机会

  许多人在谈到邓亚萍的性格时总爱说到执着、投入和不怕挫折,似乎邓亚萍的性格有着偏执狂的一面,然而,偏执狂带来的总是某一方面的成功,真正的好性格是一种包容和平衡。

  有过人生经验的人都知道,一个人在职场中发展,会平行地遇到许多需要解决和面对的事情。比如说,工作、家庭,比如说竞争对手和朋友,比如说职场中的人际关系。

  成功人士知道这些都不可偏废。所以,邓亚萍在作运动员时,会竞争国际奥委会委员,在国内出席各种各样的场合,人们说,邓亚萍很活跃。其实这样的活跃不是成功带来的,而是活跃带来了人生的成功。

  正是在包容和理性之中,邓亚萍成功实现了职业人生的三次角色转换。

  从一个普通女子运动员到一个战绩卓著的世界冠军。

  邓亚萍5岁开始学乒乓球,最终用实力证明了自己,登上了世界乒坛冠军的宝座。然而,由于竞技体育的职业特性和生理周期,再加上多年来的超强练习,腰、脖子和脚上的伤病困扰需要她重新进行职业定位。

  从一名世界冠军到一个出色的体育研究专家。

  在国外总有人问邓亚萍:“你们中国女运动员的成绩为什么比男运动员好?”,言者无意,听者有心,正是这样一个有意无意的询问才有了邓亚萍后来的理论课题研究——《从小脚女人到奥运冠军》,例子用的是中国女子乒乓球,她希望能够有人真正关注中国妇女和中国女运动员的研究。目前,邓亚萍又在攻读英国剑桥大学的博士学位,研究课题是奥运会对中国的影响,就这样她一步一步地塑造着自己国际体育专家的形象。”

  从一名体育研究专家再到一个优秀的社会体育活动家。

  邓亚萍连续两次入选国际奥委会担任官员。在国内,她是全国人大代表,又是全国政协委员。2003年,邓亚萍成为北京奥组委市场开发部工作,她所在的部门主要是负责国内外大公司接洽为北京奥运会争取资金赞助。

  邓亚萍不但钻研精深的体育课题,更是广泛地参加社会活动,她曾经两次参与了中国申奥活动。2001年2月她从英国返回祖国,担起了申奥形象大使的重任,为成功申办2008年奥运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2004年,长达4.5万字的英文版论文《从小脚女人到奥运会冠军》出版,前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在为邓亚萍的英文版论文作序中写道:“世界是你的,因为你拥有开启它的钥匙。”